新媒体赋能
非遗传播新路径
作者简介:
马文英,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工作室创办的契机其实是非常偶然的。大二那年,我和两位舍友共同参加了学校的广告创意视频大赛,并在初赛中获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某天的一个下午我在年级群里看到老师转发的“津云”发布的工作室招募贴,对此颇感兴趣,于是我们报名了招募活动,在侯平老师、俞春玲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三个人一手准备工作室策划书,一手制作视频小样,而这些都是我们之前未曾接触过的。于是,我们三个人挑灯夜战,抓紧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天道酬勤,最后很幸运地获取了招募名额,成功创立了“津云·非遗传播工作室”。
工作室师生20余人,还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工作室运行的2019年,累计发稿71个(视频51个,图文20个),阅读量30多万,并参与外交部天津全球推介等大型活动,还有多个作品被“学习强国”、天津电视台、搜狐网等转载。
我们创立工作室的初衷是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非遗文化。理想很宏远,但作为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我们对新媒体工作室的运营并不熟悉。无论是选材、设备上,还是技术上,我们都是门外汉。在创作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比如如何与非遗传承人取得联系,并获取拍摄资格,视频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如何做到尽善尽美等。随着工作室队伍的逐渐壮大,对工作室成员的管理与分配对我们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我们努力地学习相关技能,从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到能独立完成一个视频的拍摄剪辑制作。工作室的确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我们与工作室一块成长着。那段经历辛苦而难忘。
葫芦彩绘
校园非遗体验
作者简介:
李婉颖,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在大学本科期间我有幸与几位同学一起开展了有关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津葫芦制作技艺的文化推广活动,在学校及众多老师的支持下,我们的项目获批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并顺利结项,我们还获得了2023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银奖。当时这一项目的中心是“非遗进校园”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也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对“非遗的活态传承”这一命题有了具象化的感知与认识。
当时我们邀请了天津葫芦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赵伟老师来到学校,开展了以葫芦文化宣讲会与葫芦制作技艺——“葫芦彩绘”为主的校园活动,我们抽选了20位同学与葫芦制作技艺近距离接触,令人惊喜的是几乎每个同学都展示出了富有想象力的、优秀的彩绘作品。刚开始有些同学上手较为生涩,不知道如何顺应葫芦的弧度与曲线进行创作,但是赵老师和助手老师鼓励这些同学,其中提到要顺着葫芦的圆润的形态加以创造。
“非遗进校园”葫芦文化宣讲活动
主讲人:天津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赵伟老师
作为这场活动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活动全程的旁观者,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葫芦上面彩绘的关键在于顺应已有的条件,我们不能将其当作是平面的纸张,而要考虑到葫芦本身的特点,因此与一般的绘画不同,葫芦彩绘是发挥主观创造力的同时,也要兼顾客体的形态。葫芦作为一种自然的产物,当我们进行人为的艺术加工时,反而是需要理解、配合自然的特性,这样才能做到1+1>2的效果,艺术作品的审美性实际上也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上的,正如葫芦在神话中所衍生、流传下来的生命意蕴一样,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恰是蕴藏在自然的奥秘之中。
在事后我们又在观众群中进行了一场问卷的调查,其中有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日后学校里能多举办一些“非遗进校园”的活动,除了知识性的普及之外,同学们尤其对非遗体验类的课程与活动有着极大的热情,而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平时我们所接触的非遗主要来自于课本讲解、政策宣传与互联网传播,对于非遗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我们早已了然于心,但是仍与非遗之间隔着一层膜,只有具身性地与非遗亲密接触,才能使非遗的温度与深度真正地传递到我们的内心,我和几位成员也很希望学校可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空间与主要阵地。
活动结束后问卷调查——对“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建议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