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学科专业  学术科研  教学管理  交流合作  党建工作  团学工作  招生就业  实验教学中心  服务中心 
国际传媒学院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 站点首页>>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动态>>正文
非遗传播实验室 | 非遗焕新,初心未泯——浚县泥咕咕传承人王红瑞采访纪实
2025-04-14 15:58  

 

初心未泯


非遗焕新


 

 

 

 

 

 


 


浚县泥咕咕传承人王红瑞
采访纪实

 

 

 

 

 

 

 

 

 

 

 

豫北有泥,遇水则柔,逢火则刚。当窑火在浚县的土地上灼灼跃动,泥土便有了呼吸。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杨玘屯村,有一种技艺承载着乡愁和历史,至今仍熠熠生辉。它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

2024年8月16日,“豫见新青遗”栏目组有幸走近浚县泥咕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红瑞。我们围绕作品展示、制作流程、文化内涵、传承创新四个方面对王老师进行采访。王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真诚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

 

 

 

 

浚县泥咕咕

历史渊源

泥咕咕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五帝时期。传说颛顼帝在黄河边挖取胶泥,教人们捏制飞禽走兽。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军曾在浚县作战。为纪念阵亡将士,军中擅长泥塑技艺的将士就用黄河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部队转移,一些伤病人员便留在此地成家立业,于是泥塑技艺就这样代代传承。

经过多年的发展,2011年8月,鹤壁市浚县泥咕咕研究院成立。研究院由王蓝田泥玩世家和68个专业捏制户组成,其中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高级民间艺术师6名,高级工艺师10名,工艺师30名,彩绘师20名。



王红瑞简介

 


 

王红瑞,鹤壁市浚县泥咕咕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浚县泥咕咕传承人,王氏泥咕咕彩塑第十代传人,安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座讲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彩塑专业委员常务理事。

王红瑞老师自幼生于民间艺术之乡,受家庭熏陶,随其祖王蓝田、其父王学锋及其家族制作泥彩塑布艺、木艺,深得家传。作品秉承传统,通俗有趣,憨态可掬,每一处都显出浑厚洒脱的随意性和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

 


4B1C1

 

 

 

 

 

 

作品展示

 

王老师工作室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泥咕咕,形简神妙。大的有5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展柜里的作品大多于五六十年代制作,均使用纯天然矿物质颜料。

C0261  

为了更好地宣传泥咕咕,近年来,王老师尝试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制作过程。2014年,王老师与河南博物院合作设计了以妇好鴞尊为原型的泥咕咕文创产品《鸮傲江湖》,深受年轻人喜爱。

 



38246

上图为“妇好鸮尊”资料照片,下图为《鸮傲江湖》。

118E1

王红瑞作品 《泥咕咕之“祝寿生肖”》

 

制作流程

浚县地处黄河附近,这里的泥土细腻柔软,粘性大,是做泥塑的上佳材料,当地人称“黄胶泥”。泥咕咕则以黄胶泥为主要原料,制作过程涵盖取土、和泥、捏制、晾晒、烧制、彩绘等多个步骤。

DDDC      

王老师认为,在诸多制作步骤中“彩绘最重要、也最有难度。泥咕咕制作至今仍沿用中国古代的五色观:黑为淡色,白为明色,红、青、蓝为艳色,黄为和色。黑色为骨,衬托其他色彩,鲜艳夺目而又不失和谐。“三分塑七分彩”,这对泥咕咕制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极高要求。

 

 

24391  

文化内涵

泥咕咕的产生流传与河南的中原农耕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其本身就是农耕文化的独特象征泥咕咕最早的原型是燕子——百姓心中美好的“报春鸟”。“一部分人将泥咕咕的原型讹传为斑鸠,这是不对的。从捏制燕子开始,后来演变为捏制鸡狗等牲畜。再后来到隋唐,匠人们才开始捏制英雄人物。”泥咕咕的主要形象由自然动物转化为英雄人物,体现了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物质贫乏的年代里对于自然和英雄的崇拜敬畏。“人们会通过制作泥咕咕祈求家畜兴旺,五谷丰登。”

传承创新

当谈到泥咕咕的现代发展时,王老师说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文化流入的影响,泥咕咕的传承曾进入低谷期。21世纪开始,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06,浚县泥咕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老师反复提到,当下年轻人存在着忽视传统非遗工艺,追捧流水线上工业制品的现象。“只有留住手艺,才能让优秀的传统工艺继承和发扬下去。”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激发年轻人心中对传统工艺的喜爱和关注,让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之中。因此从世纪之初起,王老师与其父亲便致力于与全国各地的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研学项目,组织体验泥咕咕制作活动,传递泥咕咕的魅力

 

线上,王老师也在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开展泥咕咕宣传工作。他打造了不泥大叔这一IP形象进行营销推广,使得泥咕咕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当被问到对本项目有什么建议时,他强调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无论怎么创新都不能忘了“根”,不能随意修改甚至是破坏泥咕咕本来的工艺传统,曲解泥咕咕本来的文化内涵,“要严谨地对待传统技艺和文化”。

15A1A      

 

在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王红瑞老师对非遗工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热爱。于他而言,泥塑艺术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岁月流转,这份坚守和热爱未曾褪色,反而愈发炽烈。新时代文化自信之声阵阵,他期待手下的泥咕咕能感动并激励每一个渴望触摸传统文化脉搏的年轻灵魂。我们也将循着王老师的足迹,探寻泥咕咕的文化意义,让非遗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1D336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天津外国语大学  |  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设计制作 | 国际传媒学院 提供内容
联系电话:022-63257305、022-63257306  邮箱:hanyuan@tjf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