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日报社总编室地方部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朱兴鑫担任“天外导师讲坛”的第五期嘉宾,给学校师生带来主题为“新时代新闻摄影国际传播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日报》为例”的讲座。本次讲座围绕新闻摄影在国际传播中的多重价值、现实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入探讨。本次讲座吸引了国际传媒学院120余位师生广泛参与。出席本次讲座的有中国日报社天津站站长杨成、国际传媒学院副院长李楠、新闻传播系主任耿鹏。
讲座伊始,杨成站长特别感谢学院多年来为中国日报社持续输送品学兼优的实践人才。她高度赞扬了我院实习生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指出学生们在新闻采编、国际传播等岗位上以扎实的中英文功底和敏锐的新闻触觉,多次参与重大报道项目。谈及未来,她期待双方进一步深化“学界+业界”协同育人模式,助力更多青年学子在国际传播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讲座中,朱兴鑫记者从新闻摄影国际传播的作用、面临的挑战、提升路径、实践案例、未来展望五部分展开,结合理论与实践案例,为天外师生们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讲座开篇朱兴鑫记者强调了新闻摄影作为“世界性视觉语言”的独特地位。通过《中国日报》的实践案例指出,新闻摄影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直观展现中国的发展面貌。影像传播不仅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还能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和差异化报道,影响国际舆论走向,助力构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朱兴鑫记者指出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视觉传播格局是重中之重,坚持新闻真实性,突出表现中国人物精神气质、瞬间动态和职业特点,让影像更有人情味、烟火味、真实自然地表现出新闻现场的气氛与典型瞬间。巧用如:“长城、黄河、武术、高铁、孔子、大熊猫”等具备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的,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用“中国元素“的视觉符号来占据视觉信息传播制高点。同时用影像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来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宣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从而激发情感共鸣,提升国家软实力。

同时,朱兴鑫记者还讲述了未来新闻摄影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最新前沿技术,实现智能化拍摄与沉浸式传播,同时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像话语体系。他强调,在技术迭代中应坚守人文内核,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东方美学素养的新一代摄影师,让中国影像既展现时代脉搏,又传递文化厚度,最终在国际舆论场形成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
在讲座的尾声,朱兴鑫记者深情分享了自己对新闻摄影事业的感悟。他谈到,新闻工作者既要怀揣家国情怀,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又要保持专业素养,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寻找创新表达。“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也要能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新闻摄影的真谛——既要胸怀大局,又要扎根生活。当主讲人以“有一天我们终将老去,新闻永远年轻”作结时,现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句话不仅是对新闻事业永恒价值的诠释,更激励着新一代新闻人继续用影像书写历史,让中国的故事永远年轻、永远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