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学科专业  学术科研  教学管理  交流合作  党建工作  团学工作  招生就业  实验教学中心  服务中心 
国际传媒学院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 站点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新闻可视化基础——天外第三批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推介
2024-05-26 19:30  


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课程类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课程简介:

课程教学改革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痛点为目的,自建校友企业案例,形成以“过程学习、师生互学、自主学习、案例学习、协作学习”为主体的“五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线上10学时,占总学时比例29.4%,课堂24学时,占总学时比例70.6%,线上线下比例约3:7。


课程内容包括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两大模块,从企业经营管理全局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企业面临的战略事项及相关风险和风险管理问题。课程团队通过实地企业调研已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校友企业案例:《不确定环境下的小而美:明亚的弹性风险管理》《以不变应万变,明亚的“佛系”逆袭之路》两篇教学案例和使用说明的编写,已应用于两届学生;“后疫情时代陀螺旅行的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正在开发中。


课程建设的在线资源包括:学习通示范课程包视频6个,自行录制章节内容视频20个;校友企业案例视频7个,音频1个,以及毕业校友在学期间本门课程的案例学习成果供学生对比学习。辅以外部链接资源47个,测验习题641题。


课程SPOC开课平台及网址:超星学习通,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ans/ps/235957219


课程特色与创新:


1.建立以“过程学习,师生互学,自主学习,案例学习,协作学习”为主体的“五学”教学模式。以强化过程学习为主导,运用案例行动学习法解决本科生课堂隐性知识难以获取、实践能力无法提升的困难。通过嵌入校友企业案例的特定管理情境,对于无法被编码和单向传授的隐性知识,通过生生互学、师生互学可以有效习得。此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管理经验、决策思维、沟通技巧等隐性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心智模式,助力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2.以“校友资源+案例行动法”作为课程主要教学方法,润思政育人于心。在课堂中引入本专业毕业生的典型案例,挖掘校友的信息和社会影响力资源,为应用型高校产学研结合探索新路径。校友案例是特殊的且唯一的资源,不仅接地气,在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形成反馈效应,体现了学校文化的传承、进步和创新,在学生认同校园文化方面实现强化效应,在思政育人方面形成示范效应。校友好比学生心目中的一面自省镜,激励学生未来成为优秀校友,回馈母校,对于实现思政教学目标、确保思政教学效果、促进学校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团队简介:




undefined





高丽,教授,获校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课程负责人。

张亚兰,讲师,获校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财经素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负责模块2内部控制,案例教学。

苏力勇,讲师,获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负责模块1战略财务管理,案例教学。

赵颖,副教授,获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负责模块2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案例教学。

宫树梅,助理研究员,获“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负责课程思政,案例开发。






二、新闻可视化基础






课程类型:社会实践课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我校新闻传播大类专业的主干课,是一门集新闻传播学、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科的应用型实践类课程。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实践课程中,助力天津红色可视化新闻资源的创作与传播,身体力行讲好天津故事;同时在实践作品中以天津乡村振兴为契入点,注重培养和打造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课程内容包括新闻可视化理论基础、新闻可视化工具应用、新闻可视化电脑图文设计等。理论部分为讲师积累教学材料自备讲义,综合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可视化新闻创作原理;实践部分依托软件操作教程进行软件操作的系统训练,案例教学采用的是讲师融合经典案例以及新闻时事开发的实践案例库。


课程建设有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包含自制课件、自录软件操作慕课视频、实践案例慕课视频,以及大师设计案例、设计纪录片等视频资源库。课程资源应用于课程教学,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资源保持持续更新。本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院建设有媒体融合实验室支持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课程构筑了课堂案例教学实践、基于项目的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依托并承接社会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制作完成可视化新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体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可视化新闻创作的原则、规范和技巧。


课程特色与创新:


1.强调实际操作与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借鉴“工作坊”授课模式,为学生模拟实际的新闻工作环境来完成新闻可视化的实践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行业的工作流程和要求,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2.注重跨学科融合:课程注重跨学科融合,将新闻学、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3.多元化的实践项目:课程依托学校“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平台以及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北辰区融媒体中心实践基地,实践项目涉及不同类型的新闻可视化项目,如红色文化视觉传播新闻可视化项目、非遗文化传播新闻可视化信息展板制作等。学生通过丰富且多元化的实践项目,掌握不同类型的新闻可视化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课程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学生需要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领导力。


5.强调社会责任感:课程强调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学生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新闻可视化作品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课程团队简介:




undefined




刘淑霞,博士,副教授,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副主任。曾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前三名),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负责人),校级“我的良师益友”荣誉称号,校级社团优秀指导教师。在本课程中讲授新闻可视化理论基础,指导可视化新闻创作的思路和方法,联系实践基地。



undefined




程红蕾,硕士,讲师,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骨干教师。国家级大创项目指导教师,曾获全国美育成果展个人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本课程中讲授新闻可视化电脑图文设计,根据社会实践要求,指导可视化新闻创作实践项目。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天津外国语大学  |  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设计制作 | 国际传媒学院 提供内容
联系电话:022-63257305、022-63257306  邮箱:hanyuan@tjf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