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过:“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自国际传媒学院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获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审批以来,为了让项目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操作性,学院组建优质师资团队,设计了汉语课程、文化课程和艺术体验课程三类课程。共有11位教师参与了课堂教学任务。这里不仅有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家教授,也有曾经在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教师,更有曾在国内外多项赛事中斩获佳绩的艺术专业教师。大家分工合作,精心准备,为汉语桥课程质量保驾护航。今天让我们了解一下发生在备课教师身上的点滴故事。
汉语课程组孔艳:用坚韧打造优质课程

孔艳老师归国投入课程准备
孔艳老师得知汉语桥项目的相关信息时,还在韩国圆光大学中文系任教,孔老师没有做过多犹豫,就毅然选择加入了这个项目。从11月到现在她一直在完成韩国期末教学任务、疫情防控、回国、汉语桥筹备等多头绪繁杂挑战中度过。在韩国交流期间孔老师就开始备课,一边忙着韩国的课程,一边担心着汉语桥项目的进度。为了能够因材施教,她与汉语教学团队开会十余次研讨授课方案,设计汉语水平测试,反复修改调整教学方案,准备课程教材。从韩国回国后,孔老师独自在北京进行14+7天的隔离,其间邮寄的行李还丢失了一件。封闭的环境、完全陌生的线上直播教学平台、重新调整的教学方案、隔离期间的各种突发状况、长途的奔波劳顿……使她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如此,孔老师依旧没有放弃,线上测试时,她依然精神焕然发,认真负责,只为呈现出最好的教学效果。
文化课程组蔡觉敏:用诗歌架起文化桥梁

蔡觉敏老师授课
在本次汉语桥项目中,蔡觉敏老师主要负责古诗词部分的讲解。中国的传统诗歌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选择哪些古诗词讲解、以什么形式讲解、用什么语速讲解、如何讲清诗歌的内涵都成为她反复推敲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她与同事们共同探讨,最终确定选取叙事性的诗歌以及描写景色的诗歌《元日》和《登鹳雀楼》,并辅以相应视频资料。为了加深学员对诗歌的理解,她还用英文翻译了诗句,翻译过程她也力臻完美,与海外的朋友多次交流,反复修定。为控制好课程时长和讲稿难易程度。她多次试讲,不断调整语速,终于磨合出一套比较完美的讲稿。采访时,她感悟到:“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教学形式,经过老师们认真准备与探究,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未来如果有机会,可以让外国学生亲自体验作诗的乐趣,更深刻地体验中华文化之美。”


文化课程录制
艺术体验组郑璐璐:用画笔勾勒斑斓世界
艺术体验组的老师备课时的共同特点是要选取适合的体验素材。为此每一名老师都是反复尝试。郑璐璐老师在此次项目中主要负责风筝绘画的课程体验内容。郑老师购买了几十只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空白风筝,开始自行研究如何绘制风筝。尽管从小就学习西画和设计,但在风筝上作画于她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先后绘制了金鱼、老鹰、蝴蝶、燕子等多种样式的风筝,其中用工笔技法手绘一只精细的巴掌大的风筝她就花了几天的时间。郑老师立足于外国学生的兴趣点,不断寻找最适合教学和讲授的图案。“在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非常漂亮的中国纹样,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对我很有启发。”如何在未来的课程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使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和西方绘画及当代设计更好地碰撞与融合,是郑老师不懈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艺术体验课程录制
为了保证汉语桥项目的顺利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淑蓉、洪畅、俞春玲等老师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特色,她们围绕非遗中的年画、民俗、戏剧、传说、诗歌等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本项目还把文化和艺术结合起来,动画专业侯双双老师围绕剪纸、国画的主题,讲授《中国剪纸动画》和《中国水墨动画》,陶鹏和朱星亚教师发挥所长,让学员以手绘的方式直观感受书法绘画的墨色意趣……
从零开始,无数次地打散重建,无数次地尝试突破,这其中的磨砺与艰难不言而喻。共同奋战的日子里,每一位教师都在身体力行地传承和发扬着“传承传播,己达达人”的国传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鲜活的记忆如同黑夜明星熠熠生辉,照耀着那些可爱的人们并肩前行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