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乃文化之精髓,其语言之精炼、意蕴之深远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的书法则是中华文化具象化的表现,汉字优美的形态在笔墨挥毫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探寻了天津的特色非遗项目后,今天的汉语桥课程聚焦于中华文化的两个标杆——古诗与书法,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中国古诗词这门课程当中,蔡觉敏老师挑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维的《元日》进行讲解。蔡觉敏老师通过逐字分析,让同学慢慢了解古诗的含义,引领他们体会中国诗词之美。“《登鹳雀楼》这首诗音律简单但包含深意,《元日》描写了我国重要节日春节的场景。这两首诗难度适中,便于外国同学理解。汉语独特的字音也便于学生朗读,这两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问到蔡觉敏老师为什么选择这两首诗的时候,她这样回答道。

对在课堂上,蔡觉敏老师除了带领学生理解诗的含义以外,她还亲自带领着同学们朗读故事,并辅以视频资料加深古诗的理解。在准备课程的过程中,蔡觉敏老师多次试讲,不断调整语速,并与海外的朋友多次交流以求翻译达意,力求完美。

中国书法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陶鹏老师先为同学们讲解了“书体的演变”,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基本掌握各体书体的艺术特征。随后,陶鹏老师简单介绍了书法工具,便亲自示范了楷书和行书中“福”字的写法。楷体端庄,讲究的是笔锋收敛、圆润饱满;行书潇洒,笔画更加流畅恣肆,飘逸灵动。在老师示范结束后,同学们也提起笔,试着写起“福”字。令陶鹏老师惊讶的是,两位外国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中国书法和绘画,但一上手写的就像模像样,接受能力非常快并且特别有灵性。“这倒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字是很简单的,而是他们确实出于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兴趣,从而让他们专心致志以达到心领神会。”

在谈到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时,陶鹏老师感触良多,她说:“传统与现代虽然充满了矛盾,但在碰撞之下不仅能够求同存异,更能衍生出新的文化活力,在传播形态和途径上的创新开发,是传统文化传承之路的必经环节。因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积极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重任,中国画和书法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角色,把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传播到五湖四海!”

转眼间课程已经过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并非一两天能说遍,希望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只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程度。明天汉语桥将带领大家探索扇面画与水墨画,欣赏中国画的写意之美,一品水墨丹青中的淡雅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