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区,相聚云端,汉语桥-非遗文化体验项目开班以来,学员们对中国文化、天津非遗展现出浓厚兴趣。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天津非遗的魅力,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课程兼顾趣味性和文化性,采用云游、体验等方式,让学员们和体验者一起走近天津非遗,体验非遗作品的制作,了解作品蕴含的寓意,深度感受天津非遗的魅力。
近两天的课程主要围绕年画民俗与风筝文化,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汉语桥-非遗文化体验项目的课堂,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一道去领略那些耳熟能详、美轮美奂的天津非遗。

云游杨柳青年画博物馆

体验杨柳青年画制作

体验者作品展示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天津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题材吉祥喜庆、丰富活泼,具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形式多样、诗画一体、雅俗共赏等艺术特色。一直以来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体验课的第一站来到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通过云游和体验的方式,展现了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历程和多部经典作品,体验者也拿起油墨,参与杨柳青年画制作,在勾、刻、印、绘、裱间体会杨柳青年画的精美工艺以及年画文化的寓意。

洪畅老师讲授年画中的民俗与文化

洪畅老师解读年画作品.
贴年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传统年画特别注重符合春节欢乐喜庆的氛围,有着吉祥美满的寓意。除了传统年画,杨柳青年画还有很多表现戏剧场景、文学名著、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的作品,呈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诗情画意、雅俗共赏。回到线上课堂,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研究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戏曲文物价值与戏曲传播价值研究》的我院教师洪畅结合多年研究成果,从年画的张贴时节、创作故事、诗词戏剧等多个角度对《鱼龙变化》、《拾玉镯》等多部经典年画中的民俗与文化进行解读,展现年画背后的灿烂文化。

探寻风筝魏
风筝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寓意健康吉祥,风筝文化也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人民通过风筝上吉祥的图案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体验课上,学员们跟随体验者去探寻天津风筝文化的代表风筝魏,即天津非遗传承人魏国秋,倾听他与风筝制作的故事。魏国秋介绍了他创作的多个绚丽多姿而富有寓意的风筝,带领体验者了解风筝制作工艺,并体验了室内风筝的有趣玩法。

郑璐璐老师带领学生体验风筝手绘

风筝手绘作品展示
风筝图案是风筝制作中的重要元素,是风筝文化元素的重要体现。在体验课中,国际传媒学院教师郑璐璐带领学员进行风筝手绘,对风筝中传统图案的白描上色,让学生在了解风筝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的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紧密相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给学员们留下了一份自由命题的小作业,启发学生创意性思维提升创作能力。
无论是云游参观还是体验学习,学员们都全神贯注,仔细聆听,眼里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奇和求知,整个学习过程不亦乐乎,纷纷表示十分珍惜这次短暂而美好的学习机会,愿意做中国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汉语桥活动的开展让国际传媒学院师生进一步认识到肩负的文化使命,将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在世界闪光。
欢迎参加汉语桥非遗文化体验项目
http://bridge.chinese.cn/online/camp/school/10025/camp/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