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国际传媒学院组建于2013年4月,由原汉文化传播学院和原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成立的汉学院,至今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
学院秉持“传承传播、己达达人”的院训,立足本土,面向国际,依托学校的外语优势资源,瞄准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汲取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引入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外语能力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人才。
国际传媒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员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的教师比例达到42%;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44%,硕士生导师的比例为40%。教师队伍中入选省部级教学名师2人,其中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获批“五个一批人才”1人,天津市优秀教师1人;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15人,入选“天津市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5人,入选“天津市高校青年后备人才”3人。学院另外还聘请业界精英、学界名师25名,担任客座教授、实践导师。现有学生1800余人,涵盖研究生 、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种层次,其中,本科生约1700余人。
学院拥有互补完善的学科布局,涵盖了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四大学科门类,是我校拥有学科门类最多的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2010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2011年、2017年连续获批天津市“十二五”“十三五”综投重点学科;2017年获批天津市一流学科(培育);余江教授领衔的“国际汉语文化教育与传播”团队获批天津市科研创新团队,“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发展研究”获批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2017年与天津市委宣传部签发协议,合作共建天津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选派师资到媒体挂职,学生到媒体实习,邀请业界精英讲座、参与授课等。学院成立4个津云工作室,国传学院、天外新传人、风雅天外等多个公众号,所发作品被“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媒体转发。
学院拥有两个天津市市级实验教学中心,“中国语言文化创意与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传统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实验室”获得天津市首批社科实验室认定。中心下设媒介融合实验室、海外汉典数据库开发实验室、大数据与海外舆情实验室、MOOC设计与分析实验室等17个专业实验室,总投资规模近1600万元。
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赢得了高比例的就业率。已为外交部、云南省昆明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海事局、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天津日报、津云、中信银行、中粮集团等各大媒体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招生专业(方向)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本专业为学术型硕士,学制为3年。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外语良好、具备较好的国学基础和系统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能运用文学理论等分析工具对中国古代文学展开分析、论证和进行规范学术表达,毕业后能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或新闻宣传、创意策划、汉学国际传播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有三个研究方向。
1)先秦两汉文学(文学传播与海外汉学)
本方向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背景下,既注重考察先秦两汉文学的纵向演进规律,同时又立足国际传播视角,注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情况,结合海外汉学文献,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海外传播路径和学术理路,总结海外汉学研究 独特的学术视角、分析方法和观点创新。
2)唐宋文学(谏议文学与说服传播)
本方向重点关注唐代诗歌、唐宋散文、变文、话本小说等传统研究选题,对唐代边塞诗、唐宋散文进行深入考察。在兼顾唐宋文学传统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唐宋文学的影响与接受,从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的传播思想以及文学本身的传播规律。
3)元明清文学(文学与伦理文化研究)
本方向侧重对元明清文学的文本、文献、文化研究,透视文学的人文特征和社会伦理内涵,综合运用文献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加强对中国文学的民族性的认识,深化文学功能性感知,继承与时维新的传统理念,启智育人,陶冶情操。
主要课程:中国文学文献学、中国文学发展史、文字学、文艺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先秦两汉文学等。
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介绍
本专业为学术型硕士,不区分研究方向,学制为3年。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外语良好、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原创研究能力、具备系统深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能运用文学理论等分析工具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及现象展开分析、论证和进行规范学术表达,毕业后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机构、文化公司、传媒传播组织从事教学、研究、策划、宣传的高级专业人才。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近年形成了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文学批评特色,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是文学批评,二是文化视野,三是传播理论,三位一体作为文学研究的理论构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当代文学的渊源、发展、定位以及内涵意蕴,凸显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交流碰撞中的特色,从而积极参与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实践。
主要课程:文艺理论研究、文学批评与新思潮、作家作品研究方法论、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现代诗学研究、中国影视研究、现当代文学与性别专题、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研究、传媒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
3、新闻传播学专业介绍
本专业为学术型硕士,学制为3年。本专业依托我校优质外语资源,集中体现“专业+”和“外语+”的复合型、国际化特色,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理论与业务、传播技能与方法,善于批判性思考,具备较高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级新闻传播人才。我校新闻传播学学术型研究生按照一级学科招生,一级学科培养,具体分设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三个专业方向。
1)新闻学:以新闻传播史论为基础,突出国际新闻研究领域,注重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运用,体现新闻学研究的区域性、前沿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具备一定的国际新闻采写编译能力。
2)传播学:以新媒体传播为主体,在舆论学研究、跨文化传播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培养学生掌握传播理论,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分析传播现象、解释传播问题,并策划、组织和进行各类专业传播活动。
3)广告学: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广告学、营销、传播、消费文化研究等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广告视野,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广告实际工作的专业技能。
主要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媒体研究、新闻传播史专题、跨文化传播、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等。
4、新闻与传播专业介绍
本专业硕士类型为专业型硕士,不区分研究方向,学制为2年。本专业依托我校优质外语资源,集中体现“专业+”和“外语+”的复合型、国际化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闻传播高级应用型人才,即职业操守良好、外语能力突出、熟练掌握融媒体传播实务技能、在国际新闻传播方面能力突出的应用型、高层次、外向型的高级专业人才。本专业硕士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国际化和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新闻采写编译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专业实习利用“部校共建”资源,在天津主流媒体实习;利用我校海外实习基地(凤凰卫视美洲台等)开展海外专业实习;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建立国际交流项目,学生可以申请赴境外学习。
主要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媒体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跨文化传播、新闻采写专题、广告策划与创意专题、微电影与纪录片等。
5、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介绍本专业为专业型硕士,不区分研究方向,学制为3年。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高理论素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或校园信息化技术管理人员。 本专业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和校外各有一名导师来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本专业拥有一批天津市的优质中学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需要在校外实习半年,拥有完善的“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以及校内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多位导师获得天津市人才称号。本专业注重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培养,近几年来学生获批学校科研项目和公开发表论文的比例在全校名列前茅。
主要课程:教育原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研究、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学习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发展与教育、交互网页设计与制作、校园网组建管理与维护、人工智能与教育等。
学院中文名称:国际传媒学院
学院英文名称:School of Communication
学院网址:http://sc.tjfsu.edu.cn/
咨询电话:022-63257305